为什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很关键?如何真正拥有一本书?为什么不存在寓教于乐?为什么有人读书速度很快,还不影响吸收内容?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为什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很关键?

“知识就是力量”的前提并非死记硬背,而是灵活运用。

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把参数代入公式。

有效的知识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总结并对内容进行补充,如此才能逐渐掌握。

如果你我的知识都能在网上找到,凭什么拿高薪呢?

是人就能找到的东西,能解决的问题不怎么值钱。

拥有知识体系的人真正值钱。

即便ChatGPT可以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它仍然不能取代人脑中的全部知识。知识是分层的。理解基础的一层,才能谈得上再往上一层。只有通过长期积累“长”在脑中的知识能才为我们所用。

同样,做笔记不应该是抄板书,而是要写出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

笔记的关键是抓住重点,细枝末节放一放。

阅读时我们还要记下关于内容的心得、灵感,以及想了解的问题,以此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计算机与人脑的区别是什么?

早期能下围棋的计算机程序是通过搜索所有可能的步骤,然后对每一种走法再进行分析,分析链条就比较长,对算力要求非常高。

电脑会在计算当中判断优劣,人则不行。

我们无法在下一步棋之前想透所有步数。还没想透,规定时间也就过去了。

早期的计算机根本就不是人类棋手的对手。因为按计算机的逻辑,算力跟不上,超级计算机能多算十几步。下围棋时棋盘上有361个点,只算出十几步远远不够。

无论是围棋还是象棋高手的计算能力并不比一般的棋手强,可他们就是能比一般棋手算出更多步,前者强是因为记住了更多棋形。

有象棋的高手能同时与几十人对弈,而不必担心记不住局面。更有甚者下的是盲棋,把眼蒙起来。

普通人做不到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棋盘上的棋子是一个一个的,而在大师看来,棋子都是一块一块的,后者看的是棋形。

有实验证明,如果是实战残局,大师的记忆力比普通人强很多。如果随机摆放要求重现,那么大师的记忆力跟普通人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大师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大量棋谱知识的记忆。

真正的专家拥有一套在实践中成长出来,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它必然建立在对知识灵活运用的基础之上。

钱钟书和李敖是怎样读书做笔记的?

杨绛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钱钟书的笔记习惯,后者做笔记的习惯在牛津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牛津图书馆有个区域书不外借,读者得到去读,而且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这是钱钟书记笔记比较初级的形态。

再之后,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相关图书时间的一倍,很快借的书还掉、买的书送人,只有笔记留下来。

杨绛将钱钟书的笔记,整理为外文、中文、日扎三类共178册。其中,包括英、法、德、意、拉丁文等在内的外文笔记就有34000页,“日札”即读书心得共23册。

当年,钱锺书将这些读书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就《管维编》。据统计,书中所征引的学者和作家约1000人,征引的著作达1700余种。

在没有计算机检索系统的时代,钱钟书能做到旁征博引,答案就在数百本笔记中。

李敖做笔记也有独到之处,在一期《李敖有话说》节目中他谈到买书时,同一本书买两册。阅读时,直接把书上他认为有用的部分撕下来,贴在自己的剪贴本上。

如果书页反正两面都有用,那在剪贴本上需要正面贴一个,反面贴一个,于是同一本书要买两册。

个人知识的积累像什么?

如同长在我们心里的一棵树,不断地壮大茂盛,又如同随时推移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内容进来都会被知识网吸收,放在相应位置上。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才能对事物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而不是靠灵感。后者偶尔用可以,长期用就成了爱耍小聪明。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套体系,区别在于大小范围和密度。

普通人把鱼按照形状分类,大鱼、小鱼或者不大不小的鱼。与此相对,渔民靠这个吃饭,有一套知识体系。他们把鱼按巡游的习惯和商业价值分类。同样,懂音乐的人听不同的乐队演奏贝多芬的曲目能听出明显的区别和优劣。据说在爱斯基摩人眼中有成百上千种白。

如果不是祖传手艺,想成为拥有完善知识体系的高手分两步。

首先,读行业文献、参加相关会议,从而了解行业基本情况以及高手是什么样子。

其次,不断做笔记并加以完善,让它成为自己的第二大脑。

读书笔记与抄书的区别是什么?

做笔记就是把一本书融会贯通的过程,要记录自己的感悟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抄书更可能是简单地复制粘贴,之后内容还是会还给作者。

读书笔写得好就值得反复阅读,我们能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提升。

笔记系统还有个附带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我们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合。

这样出现新事物的时候,能看到不同点又能看到与既有知识的共同点,继而洞察事物本质。如果我们发现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共同点,那么新的知识就能长在知识体系之中。这种情况下所带来的类比和联想,特别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以上种种主要依靠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完善的知识体系又是以笔记为基础。

如何真正拥有一本书?

书是工业标准口,通过做笔记它带有我们的属性。

可以直接写在书上,也可以准备专用本。不管怎样,做笔记的过程就是我们融会贯通自己知识的过程。

买一本书,把它往书架上一放,并不代表我们拥有了它。只有认真读完,记好笔记,之后反复阅读笔记,我们才真正拥有了书里的知识和智慧。只有把书里的内容拆散,重新组合成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会,它才真正属于我们。

在如今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里,只读能丰富心灵的好书。

为什么不存在寓教于乐?

举个反例。没有任何一位世界冠军的培养过程,中出现过“‘寓教于乐”,顶级动员的训练残酷且枯燥。

同理,真正能提升我们的书很可能缺乏娱乐性或者是非常严肃。我们拿出认真的态度去认真读。这样读很累,但收获也不少。

竭尽全力读一本书,其实坚持不了太久,这有点像《刻意练习》中练琴的例子。专业学校的学习练琴每次都不超过两个小时,实在太耗神了。

读书的另一个关键是针对不同的读物用不同的速度。读好书的时候,我们也不能求快。

读小说或者新闻,快点慢点都可以。对那些能够提升我们的好书要慢下来仔细读。

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像把一首曲子快速弹完。真这么干就不是练琴而是完成任务,没有父母逼迫的情况下会很快放弃。

阅读分几档?怎样读才有效?

如果按销量分,国内卖的最好是教参教辅,算应试教育读物。

接下来是小说销量很大。除非专门研究小说,比如红学家,一般读者不会专门深究。

再之后是销量不多,但能加深我们读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并获利提升的书。

这类书的特点是:未必好读,所以读的人不多,读了未必能运用于实践。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就提到阅读有三档。

第一,为娱乐而读。

第二,为了信息而读。

第三,为了理解而读。

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去读书时,才值得认真对待。读书要以读者为主体,而不是以书为主体。

作者认为世界上值得读的书超不过100本。能认认真真全读完,那别的书就不用读了。

虽然观点有些偏激,不过有道理,世界上值得读的书其实并不多。

读好书的方法是什么?

读好书的秘诀就是至少两遍而且读得要慢。

如果一本书不值得被读第二遍,而且你已经年过40岁,那么我建议你不要读这本书,节省精力。

找到好书后,第一遍用正常速度通读。不求快,在关键点停下来思考。第二遍读的时候做笔记。专注于书中的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的笔记,直到读完。如果笔记记得好书可以放在一边,目标转向研读笔记。

好的读书笔记能够清晰地表达每章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对你有帮助的点,其中包括大量的阅读时的看法和心得。

如此一来,身为读者的你我从书吸收知识的同时能保持主见。

重读笔记的时候,我们还能发现其中与已有知识的有机联系,继而把新的知识嫁接到已有知识树上,使后者更加茂盛。

读书学习是一辈子的功课,不能有所松懈。

为什么有些人读书速度很快,还不影响吸收书里的内容?

有些是读很难的书,也能又快又好。

原因就在于一本新书对他们而言真正增量的部分有限。资深读者可以把之前的大量知识积累带到新书里,重复的部分一扫而过,发现新鲜的内容则停下来细读。前者保证了速度,后者保证了吸收新知识。

整体看来,积累多的人就是读得快。他们还会跳过书中故事和已掌握的基本内容,直达核心,发现作者提出的新想法。

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的读者能快速发现书中全新的论点与证据,抓住重点,明了本书在领域中的位置。

读得又快又好是结果 ,不断积累才是原因。

什么才是读书笔记的重点?

看过某些读书博主把笔记做得很花哨,他们读过的书好像做过一次精装修,充满各种小条和各色划线。可做笔记并不是为了让书更好,而是为了让身为读者的我们有所提升。

书到手先读目录和小标题,把书的逻辑脉络梳理出来。

没能真正理解多半是未掌握书中脉络。

每章的逻辑结构真写下来可能就几句话,难点在这些话散布在几十页里。

作者为提升阅读乐趣会在行文中插入案例、名人轶事或者引经据典。

读书时得把以上内容有意识地忽略,才能搞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

只记书里的段子,那就成了只见树森不见森林。

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从具体的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

读书要捋清楚脉络,笔记也并非只是抄书。

为什么说记笔记是主动阅读?

阅读时记读书笔记的方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要在写笔记时记下我们的评论。

评论可以写在书里,也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不只是画线和圈点。

一些人书读完了,上面都是圈点或者划线,另一些人读过的书里则写满了批注。批注才是属于读者的内容。

出色的内容无疑能打动我们,可我们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是肯定、质疑还是有拓展性的思考。或许看完书中某段话,我们就能解决之前没有想明白的某个问题,或许我们能把作者的观点向前推一步。

以上种种都值得记录。

此外书读多了,不难发现其中的联系。

由于知识的层累结构。现代人写的书很少有哪本是独立于之前的思想世界,或者发现了真正全新的知识。

读书的时候要不断思考,此书里提到的内容与本领域或跨领域的既有书有多少重合的部分,别的作者是怎么说的,基于怎样的论证,结论又是什么,本书和其他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真正善于主动阅读的人也善于进行联系。我们几年前在某本书里读的观点,可能今天又在另一本书里出现,引用的证据更有力,有可能还改变了之前的结论。

至于书中的观点,我们支持还是反对并不重要,重点在于把握脉络。

读书笔记是个非常个性化的写作过程,也是我们个人知识的延伸。阅读他人优秀的读书笔记也是一种乐趣。

认真读好书、做笔记,不断重读笔记,无疑是丰富自己的不二法门。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2088 2010年南非世界杯_韩国世界杯 - sopeiy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