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放款给大学生”!3年前早已明确,然而……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想要介入学生客群,因为合规成本很高,大家都在努力规避学生用户。凡是有可能识别出学生身份或者是疑似学生身份的客户,我们都会直接拒绝放款。但问题在于,我们对客群的职业身份识别能力相对有限。”张俊坦言。

二问:

签署“非学生承诺”是有效手段吗?

在没有接入权威学籍数据库的情况下,网贷平台要想规避学生客群,就要想方法设置门槛。一般来说,18周岁到22周岁是上大学的年龄,但也有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或就读三年制大专院校的群体。以年龄段为划分界限,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会对23周岁(含)以下的借款人设置更严格的审核流程。

比如,张俊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对23周岁(含)以下的年轻客群设置了更为严格的身份核验流程,需借款人手动点击确认“非学生承诺”选项才能进入核审放款环节。公司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迭代,弹窗变得更严格,需要借款人手动滑动阅读条款,且速度不能过快。

“非学生承诺函”,这是受访业内人士均提及的核审身份流程重要的一环。北京权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林丽鸿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网贷平台是借款合同的提供方,需要尽提示义务。“勾选‘非学生承诺’选项相较于把‘非学生承诺’体现在借款合同中是更加合理的,也能避免因未尽到提示义务而影响格式合同效力。”林丽鸿说。

某平台需要借款人点击同意“非学生承诺函”。

但由借款人主动签署或勾选的“非学生承诺函”,真的能有效将学生用户拦截在网贷平台外吗?以上述受访者陈杰的经历为例,网贷平台向记者核实,陈杰在借款前已经签署了“非学生承诺函”,事实上他当时仍是大学生身份,平台并未进一步确认这份“非学生承诺函”的真假。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长期关注消费金融领域,她认为,审核借款人身份是放贷机构的风控环节之一,而网贷平台增加非学生承诺的签署页面,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有效风控手段,“某种程度上说更像是一种免责声明,并不能判断贷款申请人是否具有大学生身份。”苏筱芮表示。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也表示,让借款人签署“非学生承诺函”的识别手段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想借钱的大学生主观上没有如实告知的意愿;另一方面,想把钱贷出去的平台也没有严格审核的积极性。这种识别手段相当于没有。”

苏筱芮指出,在消费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应该持续强化自主风控能力,不得把风控环节外包。此外,在互联网助贷模式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助贷机构应当符合“断直连”相关监管要求,将借款人的信息通过规范方式传输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承担风控的主体责任。

三问:

大学生合理信贷应如何“堵偏门、开正门”?

网贷平台要严格将大学生排除在外,如何识别出学生用户身份成为焦点问题。苏筱芮指出,准确识别大学生身份是各机构制定贷款准入及风控策略的重要内容,应围绕机构的此类需求开展行业层面的信用信息合作,例如可考虑与持有个人征信牌照的机构专门对接此类信息,或是通过正规数据交易所等渠道推动学历信息合规共享。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尚未接入权威学籍库前,网贷平台可以考虑从技术层面突破局限,“比如,可以利用AI技术对借款人的行为模式、消费习惯等进行分析,以识别潜在的学生用户。”

也有受访专家指出,直接以年龄作为借贷门槛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为例,他们会在实际操作中以年龄为门槛,对大学毕业年纪,即23周岁(含)以下的借款人‘一刀切’,不予提供信贷服务。”苏筱芮说。

当前,部分平台仍存在网贷乱象,违规校园贷有可能隐蔽抬头,比如部分助贷平台通过APP、小程序等渠道,为无牌放贷机构引流。“助贷平台是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一些熟悉流量运营的助贷平台,能够在金融营销宣传环节中率先触达金融消费者。”苏筱芮表示,在实践中,由于助贷平台拥有流量话语权,或由一家助贷平台对接多达几十家持牌机构,助贷平台所受的约束较弱,存在一定的监管真空。

不过,苏筱芮也表示,此类违规引流近期正经历整顿,主要通过规范应用市场来封堵违规APP。从近年来监管对助贷模式的规范动作来看,在此类合作模式中,持牌金融机构需要承担主体管理责任。

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除了“堵偏门”,还要“开正门”。实际上,相关监管部门在2021年《通知》中就提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董希淼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以及学生父母,要正视大学生在学习、培训、求职等过程中合理的金融消费需求,理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校园开展活动,并提供必要的协助。“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支持金融机构向大学生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他们的合理消费需求,用‘良币’驱逐‘劣币’,‘校园贷’乱象才可能得以根治。”

对大学生而言,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树立正确消费观念。柏文喜建议,需加强教育大学生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引导大学生学习基本的财务规划知识,培养良好的储蓄和投资习惯。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金融知识教育,让他们了解信贷的风险和责任。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原创报道

策划:王莹

统筹:任先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彭乐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Copyright © 2088 2010年南非世界杯_韩国世界杯 - sopeiy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